来源:火狐官网下载安装 发布时间:2024-07-11 22:49:08
七十年斗转星移,中国奶业革故鼎新,一直在升级蜕变和发展壮大。如今,乳制品慢慢的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从过去凭“奶票”排队订奶,到如今市场上各式各样供应充足的奶制品,中国乳业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犹如一幅幅壮美的诗篇。
在2019年即将过去,新的辉煌时代即将开启。笔者谨从历史的广度、行业的深度、发展的高度和时间的节点去梳理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以纪念祖国70年华诞,并以此文与行业朋友们共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现代乳业也随之正式起步,但“先天不足”的近代乳业开端并不顺利。万事开头难,发展初期往往意味着艰险的环境与严苛的条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乳业最初的发展环境,“贫瘠”一词应该最为恰当。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乳业举步维艰。”很多文献资料中对这个时期的中国乳业这样描述。那么,最初的中国奶业发展究竟有多艰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仅有4家乳品厂,12万头奶牛、奶山羊17万只,年产奶量分别为19.2万吨和1.7万吨,产奶性能较好的荷斯坦奶牛仅2万头,乳制品产量仅有0.1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0.4千克。每人每年0.4千克的奶类占有量是什么概念?按照现在一般一盒牛奶250克的重量来换算,1949年一个人一年的奶类占有量还不及现在的两盒牛奶。到了2018年,牛奶产量突破三千万吨,足足增长了上百倍。
在这70年里,中国奶业有哪些重大突破?我们细数一下中国奶业发展的里程碑。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牛奶一度被人们视为“可望不可及”的稀缺食品。即便是在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内蒙古,20多年前,喝到牛奶是一种“特权”,只有附近有养牛的人家才能喝到牛奶。一群孩子追着牛奶车狂奔的画面,成为人类“不堪回首”的时代记忆……
在伊利集团乳业博物馆,至今仍收藏着45年前的一张“月份付奶卡片”。那时,每次领取牛奶后,卡片上的对应日期都会盖上一块小小的红印,取奶记录和饮奶时光留在了这张卡片上,也鲜活珍藏在百姓的记忆中。
在上游养殖方面,为了提高我国的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进展,1949年后开始有计划地进口高产种用奶牛和冷冻。同期奶牛养殖数量少,高产奶牛存栏量低,当时牛奶的珍稀程度让现在的消费者难以想象。1949年,偌大的中国只有几个小型乳品加工厂,生产的品种主要是巴氏消毒奶和炼乳。
1951年开始,政府着力发展民生,在上海、浙江、黑龙江、内蒙等地新建了一批乳品加工企业,其中不少成为现代乳业的前身。1956年兴建的红原奶粉厂,成为四川首家对牛奶进行工厂化加工的企业,在祖国西南的高原上,拉开了中国乳业现代化的序幕。1966年-1975年,中国乳品以年均6.5%的速度递增,这期间陆续国家在北方奶源地区成立了一些乳品企业:
1952年在大庆安达成立的红星乳品厂,前期生产巴氏奶,90年代开始生产婴配奶粉;1955年成立的宜品乳品厂,其前身为北安乳品厂,与红星乳品厂一样,90年代开始生产婴配奶粉;1956年,北京牛奶总站成立,1968年更名为北京市牛奶公司,2001年改制为北京三元;
1962年,赵光农场8连乳品厂成立,2001年收购克东县攻牧乳品厂,成立飞鹤乳业,90年代开始生产婴配奶粉;1978年,西安银桥乳业成立,90年代开始生产婴配奶粉。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启“国营、集体、个体”共同发展奶业的先河,我国奶业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但与当时的发达国家对比,我国仍存在原奶供给不足、行业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人均乳品消费量不足日本的1/40,美国的1/150。消费者购买乳制品的方式多为玻璃瓶配送上门,并不经过冷链运输,杀菌方式也较简陋。
在当时乳制品极度匮乏的时期,上海“光明牌”全脂乳粉、浙江百好乳业的擒雕牌炼乳、“红星”奶粉、“红梅牌”全脂乳粉等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光明乳业、南京卫岗、三元乳业等初期投身乳业的代表企业,在此后对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乳业整体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缓慢前行。1959年到1962年,各地都呈现出牛奶供应紧张的局面,并严格执行凭票定量、定点供应,使有限的牛奶资源供应给最需要的人群。这种紧缺的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
据了解,在当时,为了给孩子解决喝奶的问题,农村和城镇都存在家里养羊养牛的情况,这也成为那时乳业发展缓慢的缩影。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1979年,全国各地牛奶产量依然极低,甚至都没有被国家和地方列入统计项目中。1980年,全国牛奶产量也仅有114.1万吨。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1978年无疑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间节点,改革开放的浪潮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中国工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乳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意味着市场的全面打开,调整农业政策特别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鼓励扶持发展奶业,当时号召“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整个社会投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极大提高,这也直接加快了乳业的发展步伐,但市场一直存在着供不应求的情况。
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快速发展,各路外资和产业资本也纷纷进入,带动消费者教育快速普及,乳制品渗透率显著提升,引领整个行业高速成长。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原有的奶牛群体进行选育提高,加之政策之下整个市场的放开,到2008年,我国奶类总产量3236.2万吨,是1949年的149倍,净进口乳制品折鲜208.9万吨,人均奶类由1949年的0.4公斤提高到25.9公斤。其中,标志性的快速地发展年份是,2001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牛奶产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2004年双双突破2000万吨,2006年、2008年先后突破3000万吨,6年突破三个千万吨级台阶。
与此同时,乳制品加工方面,1984年,内蒙古扎鲁特旗乳品厂引进瑞典利乐—拉伐公司的片式超高温灭菌机、无菌灌装机以及配套设备。这是中国首次引进灭菌乳生产技术及设备。该设备生产的灭菌乳保质期可长达6个月,使产在北方的鲜牛奶远销南方市场,改变了北方的牛奶只有做成乳粉才能销往方南方的历史;1年以后,也就是1985年,黑龙江乳品厂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建成投产,日加工鲜奶能力200吨,年产速溶乳粉8833吨、奶油146吨。
牛奶产量的大幅提升缓解了当时社会消费端的紧缺。1984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西安等六大城市陆续取消牛奶凭票供应。
1990年前奶粉主要以脱脂乳粉和全脂乳粉为主要形式,无实质意义上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直至1983年国家发布了首个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行业标准,此后在1989年、1997年、2009年等经历数次修订升级,婴幼儿配方奶粉才开始出现。
今天不少知名乳企蒙牛、君乐宝、圣元、澳优、宜品、贝因美、雅士利、银桥等在这个阶段诞生或升级,1996年光明乳业也正式改组成立;国产羊奶粉代表性企业和氏、百跃、雅泰等也在这个阶段成立,而更早成立的乳企则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力或加码婴幼儿配方乳粉。
20世纪90年代后,对于没有或缺少母乳喂养的宝宝而言,婴配粉逐渐代替全脂/脱脂奶粉,市场普及度得以提升,这一期间尤以1995年前后作为时间节点,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规模大幅增长。
直到1998年,乳业短缺才得以彻底改善。彼时中国乳企大量引进利乐设备,并开始通过无息贷款等方式鼓励奶农扩大奶源规模,解决了因保鲜导致的异地市场开拓难以及奶源瓶颈的问题,全国性乳企开始崛起。与此同时,老牌区域型乳企也开始受到冲击,新的乳品秩序正在形成。
2001年,中国北京申奥成功,中国也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族自豪感空前提升。同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将奶业列为未来1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优先发展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乳业发展迅猛,乳业巨头纷纷涌现,中小型乳企也层出不穷。
2001年,新希望集团进军乳品行业,先后收购四川华西、安徽白帝乳业、河北天香乳业、杭州双峰乳业、青岛琴牌乳业、云南蝶泉乳业、湖南南山乳业等多家地方性乳企,并开始着手对其进行系统品牌整合。
2003年,澳优乳业跨出国门引进首款原装进口奶粉,随后进口奶粉的市场份额开始逐渐增加。国外奶粉企业开始深耕中国,收获市场增长红利,国产奶粉也乘机拓展渠道,跑马圈地,国内奶粉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期,但期间出现了“欧洲二恶英事件(1999年)”、“阜阳大头娃娃事件(2003年)”、“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2005年)”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格局,奶粉品牌销量前后排名有较大变化,但国产奶粉逐渐形成了三鹿、伊利、圣元、雅士利、南山、完达山、贝因美等位居前列的市场格局,外资以多美滋、美赞臣、雀巢、惠氏、雅培等为主,2006年婴配粉市场规模达到170亿左右,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也突破了100家。
在这一阶段,我国乳业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原料奶生产、乳制品加工业初具规模,乳制品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市场的供求矛盾逐渐缓和。到2008年,全国有乳制品生产企业815家,乳制品产量1810.56万吨,其中液体乳产量1525.22万吨,固态乳制品产量285.34万吨。工业总产值1490.71亿元,销售收入1431.02亿元。而1998年,中国液态奶消费量仅仅263.5万吨,可见增速之快!
成长总伴随着“阵痛”,一个产业从萌芽到成熟往往需要历经挫折,面对低谷。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的爆发,使当时勃勃生机的整个乳业瞬间折戟沉沙。2008年也成为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发展的分水岭。
2008年9月前,国产奶粉势如破竹,总体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60%,其中国产高端奶粉增速更快,酝酿着进一步抢占一二线市场,但随着“三聚氰胺”事件曝光,舆论哗然,三鹿集团轰然倒塌,众多乳企涉及三聚氰胺事件,乳业多年快速扩张的恶果出现,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遭遇重挫,国产奶粉陷入信任危机,大量消费者开始转向进口奶粉,给中国乳业以重挫,此后经历了10余年的漫长复苏之路。这一年,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有109家,市场规模达到260亿左右,市场充满了吸引力。
2008年以后,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进口量增长幅度较大,进口奶粉一度垄断了中国奶粉市场。2008年,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首度迎来负增长,进口乳制品年增长率超过30%。
在这个期间,达能、恒天然、雀巢等知名国外企业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凭借丰富的生产经验以及适合的宣传营销快速占领了中国奶粉市场。面对发达国家上百年成熟产业的优势,刚刚经历过浩劫的中国乳业开始审视事件爆发的原因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2013年,随着“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的提出,新的经济全球化成为趋势,以期实现奶业经济要素的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农业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向国家建议实施以低温奶为主要方向的“国家优质乳工程”,并受到国家相关部门高度认可。
为了树立标杆,带动行业健康发展,2015年中国奶业D20企业联盟成立。2016年,作为D20乳企一员的新希望乳业成为优质乳工程首家过审企业,中国优质乳标准就此确立。
随着消费升级和新生人口红利的释放,婴幼儿配方乳粉规模也大幅扩容,虽然在2014年、2015年整个奶粉行业增长乏力,一些企业出现下滑甚至大额亏损,但总体上2015年奶粉市场规模达到750亿,并出现了首个年销售过百亿的奶粉企业惠氏,同时奶粉代购盛行,海淘奶粉受到追捧,进口奶粉市场份额一度高达60%。 这期间,曾经的外资巨头多美滋在2013年遭遇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事件,从2012年57.33亿营收的高峰跌落神坛被达能“甩卖给”雅士利,娃哈哈、恒大两大企业想跨界进军奶粉行业,推出爱迪生和咔哇熊,剑指60亿甚至100亿的梦想破灭,2016年还出现近1.7万罐假冒雅培、贝因美奶粉的恶性事件,奶粉安全始终牵动人心,对高品质的追求始终伴随着消费者。
与此同时,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媒介机构的推动下,在各大奶粉企业、渠道商等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国产奶粉的品质大幅度的提高,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正在逐渐恢复,母婴渠道兴起,国产奶粉渠道下沉成效显著,加上飞鹤、伊利、君乐宝、澳优、合生元、圣元等中资乳企的带动,国产奶粉的信心开始回升,份额持续增长,国家于2016年6月8日正式颁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即将到来,2016年也成为一个新的转折之年。
2017年8月“史上最严奶粉新政”逐步落地,至今共公布51个批次,国内外162个工厂424个系列1260个配方通过注册,其中国内工厂112个,涉及320个系列,国外工厂50个,涉及104个进口奶粉,国产系列占比75.7%,如果加上中资乳企控制的进口奶粉,如澳优、合生元、圣元法国工厂,雅士利新西兰工厂等产品,中资奶粉数量超过了85%,外资奶粉和国产奶粉在更高监管水平上同台竞技,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219890批次,合格率99.9%。
中国乳业10年间卧薪尝胆,高度重视乳品质量安全。政府从奶源、工厂、生产等源头上加强安全监管,强化行业标准与规范,提高检验检测水平,先后出台了逾30项政策和规范,通过各种努力促进中国乳业和奶粉的行业复苏。
国产奶粉不断崛起,品质也屡创新高,市场集中度提升。2018年出现了首个营收过百亿的国产奶粉企业飞鹤,而伊利2018年乳粉营收也超过了80亿,市场逐步形成了惠氏(启赋、S-26)、达能(爱他美、诺优能)、飞鹤、伊利、美赞臣、君乐宝、健合、澳优(佳贝艾特、1897、能立多等)、美素佳儿、雅培、圣元(优博、优强等)、雀巢、a2、蒙牛雅士利、贝因美、完达山等企业和品牌领跑的市场格局,而宜品、明一、三元、蓝河、贝特佳、麦蔻、和氏、百跃、雅泰等乳企也在大力向前冲刺,牛羊产品并举特点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18年,全国奶类产量3176.8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34.3公斤,比2000年增长了3.1倍;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 587 家,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产量 2687.1 万吨,其中液体乳产量 2505.6 万吨,乳粉产量 96.8 万吨,婴幼儿配方乳粉产量约 95 万吨;规模以上乳企实现销售额3398.9亿元,中国乳制品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规模剑指千亿。
目前,全国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61.4%,奶牛平均单产7.4吨,单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200万头。
企业方面,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飞鹤成为五家超百亿的中国乳企,排名前3位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乳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9.8%。其中伊利、蒙牛年营收过700亿,双双剑指千亿营收目标,均跻身世界乳业十强之列,前者第八,后者第十,分别在亚洲排名第一位、第二位,堪称乳业巨头。
目前,中国市场出现了20家过10亿的奶粉企业,20多个过10亿的奶粉大单品,企业之间、单品之间规模相差悬殊,惠氏、达能、飞鹤三家过百亿的奶粉企业,伊利2019年奶粉业务也有望突破百亿,美赞臣、君乐宝、澳优、美素佳儿、合生元、圣元、雀巢、a2、雅士利、贝因美、完达山等都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而宜品、明一、三元、蓝河、贝特佳、麦蔻、和氏、百跃、雅泰等乳企也在大力向前冲刺,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019年1月,新希望乳业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进入资本市场。2月底,新希望乳业宣布其波士顿科研创新中心成立,借助全球科技高地优势为科技引擎蓄能,这一中心的成立奠定了新希望乳业覆盖“四洲四国”的全球化科研格局。基于“区域性乳企联合体”的特殊方式,新希望乳业在数年间发展了13个乳品品牌,并在四川、云南、河北、浙江、湖南等地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的竞争优势。
2019年11月,飞鹤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在港上市乳企中首发市值最大的乳企。
2018年全国人均乳制品消费折合生鲜乳34.3公斤,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约低40公斤。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增长,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消费理念改善,乳品消费也将持续稳定增长。
当下,中国规模养殖场的圈舍设施、机械装备、饲草饲料、饲养管理,加工厂的生产设备、检测仪器、质量管理体系已经与国外先进企业没有了技术差距,十年的卧薪尝胆,中国乳业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部分企业、部分领域已进入世界前列。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协作、国内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国内乳企要想生产更加优质的产品,并谋其进一步的发展,筹划全球化布局势在必行,如今这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竞争力。
2018年以来,我国先后与以色列、俄罗斯、越南、吉尔吉斯斯坦、塞尔维亚等国签订了议定书,截至目前获得我国进口乳品准入资格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50个,境外企业已达2627家,乳品生产企业103家。
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国乳企开始走出国门,迎接世界的挑战:建设海外工厂、收购国外品牌、引入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及人才等等。
2010年,光明乳业以增资的形式控股新西兰新莱特51%股权,现股权占比39.1193%;2011年,澳优乳业收购荷兰海普诺凯工厂;2013年,雅士利在新西兰投建工厂并于2015年正式投产;2013年,合生元与法国著名乳制品生产商IsignySainteMère以合作的形式在法国建厂。
2014年,伊利在新西兰投建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其中包括婴幼儿配方乳粉工厂;2014年,圣元在法国投建工厂,规划产能10万吨,已于2016年投产;2015年,澳优创始人陈远荣离开澳优后收购新西兰蓝河乳业并将其奶粉引入国内;2016年,飞鹤投资2.25亿加元在加拿大金斯顿投建奶粉生产工厂。
2016年,Blue River(蓝河乳业)成为意大利乳企Alimenta(阿里曼塔)控股股东,并将在撒丁岛投资新建婴儿配方奶粉工厂和脱盐乳清粉工厂。2016年,宜品在韩国光阳市投资兴建了第一个海外工厂;2017年,贝特佳乳业投建新西兰工厂,打造海外乳业基地;2017-2018年,澳优收购澳洲ADP、Ozfarm两大工厂。
2018年11月,伊利集团收购泰国本土最大冰淇淋企业Chomthana,并于当天在泰国曼谷隆重举行了签约仪式。
2019年1月,宜品正式收购西班牙Euroserum奶粉工厂,实现了自控羊乳清资源;2019年4月,欧比佳爱尔兰工厂竣工;2019年6月,澳优在荷兰投资建设的Pluto 工厂和Hector 工厂正式投产。
此外,还有中牧(纽瑞滋)、贝因美在爱尔兰合作工厂,纽贝滋在爱尔兰建厂,澳优与新西兰第二品公司Westland 合资建厂,蒙牛发布公告拟收购澳洲有机品牌贝拉米,健合集团在法国的第三家工厂将于2020年底落成,主要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尤其是有机奶粉等。
截至2019年11月底,已经有伊利、蒙牛、光明、雅士利、澳优、飞鹤、贝因美等17家知名企业在境外投资奶业,投资国别为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爱尔兰、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地,投资领域有婴幼儿配方奶粉、原料奶粉、液态奶等乳制品生产以及奶牛养殖和牧草种植。
这些投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乳企海外布局的成功案例,它们在收购国外优质品牌,整合国外优质奶源,建造国外工厂,采用国外优质资源和研发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示了中国乳企的综合实力和运营能力。
据了解,现代集中规模生产下的奶牛吃的是配方料,喝的是干净水,睡的是“软卧床”。多家奶业20强企业负责人透露,我国已全面普及奶牛人工授精、秸秆青贮、疫病防控等现代技术,全部规模牧场实施机械化挤奶,90%以上规模牧场实现全混合日粮饲喂,部分牧场实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计算机智能牧场管理、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整体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昔日的畜群杂乱、手工挤奶、秸秆粗放饲喂等落后生产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
当下,中国乳业市场的日渐成熟,能不断满足消费者需要。中国乳制品消费的品类主要是巴氏杀菌乳、全脂奶粉和其它干乳制品,发展到现在,市场上除了原有的品类外,各种风味酸奶、UHT奶、无乳糖牛奶、婴幼儿配方奶粉、成人调制奶粉、奶酪等国产、进口产品琳琅满目,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
自2015年以来,乳业品类发展渐入佳境,羊奶粉、有机奶粉、儿童奶粉、特医食品(特配粉)都有望形成百亿级品类。羊奶粉方面,佳贝艾特、蓝河、贝特佳、蓓康僖、圣特拉慕、朵拉小羊、百跃、和氏、雅泰、羊羊羊、倍恩喜、智冠、羊滋滋、羊羊100等都冲得很猛;有机方面,悠蓝、宝贝与我、启赋蕴萃、飞鹤臻稚、金领冠塞纳牧、康多蜜儿、爱斯时光、爱尼可、红星欧贝星、瑞哺恩、欧能多等也都摩拳擦掌,乘机布局。
2019年1季度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99.9%,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抽检合格率100%,同时中国乳企也积极参加世界品质品鉴大会,IDF国际乳品峰会,德国纽伦堡国际有机产品博览会BIOFACH,英国Food Matters Live食品健康大会等,并与知名国内外学府及机构共同打造创新研发中心等,他们展示了中国乳企的雄厚实力和过硬品质,正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正在收获更好的市场地位。
2019年1-10月全国乳制品产量为2242.2万吨,同比增长8.3%。乳制品行业继续在增量市场上,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中国乳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少坎坷,所幸中国乳企百折不挠,逐渐摒弃单一的发展模式,以品质为基础,从渠道推动到品牌拉动,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伟大蜕变。
中国乳业70年风风雨雨的发展,我们看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看到了消费人群的变化,也看到了乳企的努力与坚守。
时至如今,建国70年,祖国强盛,人民幸福;奶粉70年,千亿规模,百亿品类;尽显奋斗之美。70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一段历史,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它是无数个片段,这个片段里包含着所有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弱”渐“强”的历史性时刻。这是属于中国人的韧性,也是中国企业的精神。
目前,由于网络兴起、出生率下滑、母乳喂养的强化等原因,乳企增速正在放缓。在婴幼儿奶粉行业,中资乳企的奶粉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50%,虽离国家力争婴幼儿配方乳粉自给水平稳定在60%以上的目标还有差距,但很明显,这既是努力的方向,也是市场的机会。
未来,祖国将更加强盛,而市场竞争也会愈加激烈。中国乳业升级和发展的道路还有很多坎坷,比如市场规模有待继续做大,市场集中度有待增强,进口乳品的冲击不小,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和消费特点不断变化。
放眼世界和未来,中国的乳业市场的创新红利还很大,市场还有待继续挖掘。中国乳企还有很多宏伟的目标有待实现,比如伊利的“五强千亿”的目标,蒙牛的“双千亿”目标,飞鹤的200亿营收目标,君乐宝、澳优、合生元、雅士利等规模乳企的大幅度增长,还有众多潜力型乳企5亿、10亿甚至20亿的卡位之争,羊奶粉、有机奶粉等品类乳企的进一步拓展等。这要求乳企在品牌力的提升,品牌的传播与消费者互动方式,渠道的发展与高效合作,品类的细分与机会把握,市场竞争与短兵相接等,不断夯实根基和坚持创新,以应对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乳业70年发展大潮中,从曾经积贫积弱的无奶可饮,到如今优质奶高端奶百花齐放的乳业繁荣,中国乳业经历的翻天覆地变化背后,寄托了三代乳业人保持初心、坚守使命的故事,他们勤于耕耘,带领企业不断向前,书写了一幅中国乳业奋斗之美的宏伟画卷。
如今,可持续发展慢慢的变成了社会共识,这要求中国企保持战斗激情,锐意创新,推动中国乳业发展的车轮一直向前,为中国乳业下一个七十年继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