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前首富,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企业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践行者,他更是一个勤劳、朴素、耿直的商人。
我们缅怀宗庆后,不仅是缅怀这位企业家,更是在怀念风起云涌的年代,怀念诚信、勤劳、公平竞争的企业家精神,怀念中国品牌在风雨中摸索成长的历史。
1996年初,51岁的宗庆后登上《商界》封面,《商界》以一篇万字长文来介绍这位经营大师。28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如今斯人西去,再次翻读旧稿,仿佛回到了那个草长莺飞的时代,看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宗老,感慨良多,谨以本文与读者共同缅怀宗庆后。
“甜甜的,酸酸的……”,只要提起“娃哈哈”的大名,每天围坐在电视机旁的中国老百姓,可以说无人不知。但假如你说起宗庆后是干啥的,恐怕知根知底的人并不多。
其实,宗庆后的创业经历颇有传奇色彩,耐人寻味。此人现年五十岁,从人生的角度看,四十岁前一直活得很倒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四十岁后厚积薄发,连连走运;看此人外观,无疑硬汉一条,方正脸膛,宽肩厚背,无论坐着还是走路他都习惯性地上身前倾,给人一种时刻在火线上等待冲锋的印象。
大名鼎鼎的娃哈哈集团就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他是“娃哈哈”的总头儿,人们却亲切地管他叫“宗头儿”。
把“宗头儿”叫作经营大师,不是我的发明,那是共和国给他授予的特殊荣誉称号。他的经营业绩没有愧对这个称号。1987年,宗庆后带着三个人,靠十四万元借款办起一个校办工厂,白手起家在激烈的无情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励精图治,勇于开拓,从一分一厘的小生意做起,把企业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短短八年中,使“娃哈哈’发展成为拥有八亿元资产,年产值超十亿元,创利税1.785亿元的大型集团公司。八年来他为共和国创利税五亿多元,成为国有资产快速增值的典范。
无论从资产增值的比率,或是资产膨胀的迅猛,还有企业、产品的社会知名度覆盖率等多方面来综合判断,宗庆后创造的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延伸出来的“宗庆后现象”“娃哈哈效应”曾经一度轰动商界。
任何奇迹都是不同寻常的,人们用惊异的目光试图去探寻宗庆后的“娃哈哈”成功的谜底,在这里,我们不妨顺着宗庆后走过的足迹作一番追溯,答案或许就在里面。
作为文革前第一批老知青的宗庆后,十六岁那年,就挥泪告别学校和家庭,踏上了漫漫人生路。
1964年,中国历史上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秋天。已经很懂事的宗庆后,没有与任何人商量就报名去农场当知青。他只在地理课本上知道,即将去的马木农场在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群岛,那里有一片雪白如银的盐田,大有开发前景,却不晓得那里几乎荒无人烟,寸草不生。母亲得知他已经报名,尽管心如刀割,还是尊重了瘦弱的儿子作出的选择。
在一望无际的海涂上挖盐、晒盐、挑盐,绝没有诗人笔下的浪漫。那海上的风,猛烈得可以轻易地把人刮趴下;那海边的浪,疾如劲雷,你慢一步,就会被卷得无影无踪;那海涂上的阳光丽则丽矣,对晒盐当然是天然能源,可人呢,半天就脱一层皮!还有,挑盐的担子动辄百斤,比宗庆后当时的体重还沉,一天来回奔走上百里,才能完成生产定额。枯燥、重复的重体力劳动可以压垮体力上或者意志上的软弱者,而宗庆后却把这种苦作为会种人生的磨炼。
还来不及爱上大海,因农场停办,宗庆后又不得不告别大海,接受安置去了绍兴茶场,这一年是1965年。
绍兴茶场不在绍兴城里,不在咸享酒店旁,偏远得连乌篷船都不大见有。但这里名声十分显赫,相传南宋有六个皇帝葬在此地,按风水推断,此处定是藏龙卧虎之地。
进茶场的头一个晚上,躺在一翻身就乱响不止的竹棚床上,宗庆后想,命运把他安排到这里,将意味着什么?然而就在这块土地上,他却度过了艰辛备至,长达十四年的耕读生涯。如果要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那么这三点宗庆后都可以算得上达标有余了。
生活依然像一把梭,在固有的陈旧不堪的书框里来来去去,十八岁的宗庆后双手上老茧越来越厚,他拉的那砖坯和砖块的车越拉越重,他读的古今中外的书慢慢的变多。当1975年的日历一张张如黄叶飘落时,进入而立之年的宗庆后不能不慎重地考虑,自己一生的用武之地究竟何在?1977年,数以千万计的知青纷纷回城,但是三场的知青仍然不能动。宗庆后仍然在早已灰飞烟灭的宋六陵故地,制作并没有特色的绿茶红茶。所有的人都劝宗庆后服从命运安排,在茶场娶妻生子,但他在心里默诵着二战中前苏联诗人西蒙诺夫的不朽之作一-“等着我吧,我要回来的……”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持久的战争。
1978年12月,曙光出现了,胸有大志的宗庆后终于结束了十四年的劳动生涯,顶替母亲回到杭州。然而一无文凭二无关系,他的择业与发展面临许多限制。只有华山一条道——到上城区教育局属下的一家校办工厂去当工人,做纸箱。后来,赶浪头生产电扇了,就装电扇。可宗庆后很不快活,毕竟有饭吃不是他回杭州的目的。
80年代初,推销乏术的领导把销售的难题交给了宗庆后,他成了一个小小的供销员。在这个无论风雨晴晦,以车为家的岗位上,宗庆后又度过八年岁月。“与抗日战争一样长,一样艰难!”十年后,他回忆说。
改革开放时代最初的步伐是跟跄的,它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姿态,把一个志比天高的男子汉推进了商品经济海洋。
这是另一个学校。一个即将出现的当代中国企业家,在具体而细微的经营环境中,必须熟悉商品本身正常的与特殊的规律、熟悉市场行情报价、熟悉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交易手段、熟悉我国商品流通中每个环节和一切如今已成话柄的漏洞;用各种语言、手段、方式,推销自己手中并不见得有多高明的产品;以行家里手的姿态,处处设防,步步为营,讨价还价,才能以最合理的价格,最妥善的交货方式售出自己的产品,采购到个人需要的原材料。修完这必读的“课程”,好学多思,多谋善断的宗庆后,事实上已成了一个真正的经营里手。
不过,宗庆后依然不快活,在不懂经营又没有容纳人才气度的领导手下办事,什么事也难做成。跑冤枉路,吃冤枉亏,花冤枉钱,受冤枉气。
比如说,七十年代后期,电度表一时成了紧俏货,校办厂算赶上了趟儿,生产电度表。开始一段时间,的确好销,特别是边远省份。可后来乡镇街道企业一窝蜂都上马都转产,什么行政命令也挡不住。
天天泡在市场里的宗庆后,凭直觉就知道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位置要换了。他再三向厂里建议:急流勇退,转产!
可领导不懂行又听不惯不同意思,照旧生产不误。但市场是无情的,它谁的帐也不买,果真电度表开始在仓库里堆积起来。尽管烂污是领导擦的,推销员仍然责无旁贷。
他星夜出发,辗转千里,不怕洪洞县里遇不到好人,偏在山西找到了主顾:订单有四位数,单价 23元,利虽不丰厚,但总算解了燃眉之急。但是费力不讨好,厂里回电责备他定价偏低,指示他速转程广州,说那里有大买主,开价24元,要货额达五位数。
做生意,广东人,精!颠来倒去地察看一番样品后,先用你根本听不懂的广东方言与同事交谈几句,再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电度表广州到货太多,我们不进啦。”你如果说一句希望照顾的话,他就先在办公的地方里来回踱几趟,再用一种为难而体谅的语调说:“好吧,准备资金积压啦,进五百只,每只18元,好不好?”把手指甲一直掐进你肉里,还让你不敢叫痛。宗庆后受不了这种窝囊气,可这一切,偏偏是自己的领导造成的。不死心,他到广州附近的县,一个一个去兜售,记录依然是零。怎么办?回家好说,销售败北的责任自然该那个电催“速去广州”的领导来负。
但宗庆后不想两手空空回杭州。成败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失败。经半夜思索,决定“擅自”去海南,背水一战。胜了,是全厂的福气,败了,一切责任自负,也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在陌生的到处长着芭蕉和椰树的地方他踽踽而行,一个县又到一个县,心急如焚、挥汗如雨,在行行复行行的二十天中,他奇迹般地敲开了好几家客户的大门,签下了总数超过一万只电度表的销售合同。然胜利在望并不等于大功告成,万一电度表运来了,收款发生麻烦,劳而无功,反受其累怎么办?宗庆后办事一向考虑缜密,把销售建立在万无一失的基础上。他不顾旅途劳顿,专程去海口的行政区五金交电公司,请他们作中介参与这项买卖。办齐了一切手续,这才放心踏上归程。
海南之行,是宗庆后面对难以预测的未来可能性所作的自发的即兴创作,想人不敢想,为人不敢为,这是他的性格。
1980年5月,37岁的宗庆后和从黑龙江兵团回杭的施幼珍喜结良缘。蜜月刚过,新郎宗庆后就外出催收货款,终月奔波,有家难回。
而催货款谁都知道是“老大难”。今天的中国早已消灭了黄世仁,然而讨债的得求欠债的。宗庆后尝够了“刁难”“穿小鞋”的个中滋味,尽管他过五关、斩六,索回了现款,但这种以生命、荣誉为代价的赌博他再不愿干了,他下决心要找到一个可以由自已把握支配的实体。
在结婚后的几年里,经过几次起伏波折之后,在秀才成堆的教育系统里,终于有一位女干部慧眼识人才,她相信这个在别人眼中是刺的宗庆后,能够独挡一面,并给了他一副担子。
1987年春天,宗庆后承包经营的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始筹建。条件是可动用资金十四万元,人员三名,包括他这个经理本人。
庙小,力薄,下达的年承包利润指标为四万元看来不高,其实一算才知,以一万元充贷款利息,人均年创利也须万元,这在当时,是99%以上国营企业所未敢企及的指标了。
“是不是觉得指标高了?”既出于关心又被过去的经营者屡办屡亏扰乱了方寸的领导问。
“不,这样吧,我一年交十万元。”宗庆后站起来。然后,不等惊愕的领导回过神来,转身便大步走了出去。
一言九鼎的宗庆后,年已不惑的宗庆后,在终于获得一片自己能经营的方十之地后,所做的头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出一道难题。
愿已经许下了,大话说了,宗庆后一心一意做起生意来。勤俭起家,苦熬了二十多年的他记得这古训。一张办公桌三人并用,好在另两位女同事知书达理,男经理不无抱怨地说“万事起头难,相信我,帮帮我,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时,善良的女性心头升腾起的是很温暖很神圣的感情。
其实宗庆后的真正办公地点是在自行车上,在杭州并不宽敞却路路通的108条小巷间。凭着多年的营销经验,凭着“不为利小而不为”的拼命精神,在筹建的几个月中,1987年5月1日,当并不起眼的经销部牌子在杭州城东清泰立交桥北侧挂起时,宗庆后通过日积月累,居然已赚了四万元,有了一份小小的但属于自身个人的企业家底!现在来回忆这艰苦的创业阶段,第1代“娃哈哈”人颇有些忆苦思甜的意味。
是校办企业经销部,就得首先为学校服务。既然是经营就得讲个服务的品质,送货员当然由经理自己兼。刮风下雨盛夏严冬,宗庆后蹬着个三轮车,一个一个学校地去送货——作业本、圆珠笔、教材、教具,上城区不少小学的总务主任都这么说:“这个经销部会发!”为什么?勤!信!服务像个服务的样子!
经销部是什么生意都做。“好汉不赚六月钱”的夏天,杭州像个大火炉子,宗庆后忙碌地做起了棒冰,汽水生意。玻璃瓶比汽水重,利呢?卖掉100支棒冰,才几角的利钱。
“正因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人家不大想做,才轮到我们”。宗庆后对自己所处的经营环境了如指掌。
夏天卖冷饮、看上去是个清凉买卖,哪知顾客的凉爽全是销售者的汗水浇灌,一箱箱扛进扛出,空瓶还得全数回收。获得的是属于集体的几分钱。幸而精于计算的宗庆后,算的是另一本帐。——怎样在别人屡试屡败的疆城里取而代之战而胜之,因此,花了力气,值得!
他确实感动了上帝——顾客。当大客户见到为他们从汽车上背下一箱箱汽水的居然是“老板”宗庆后本人时;当小客户见到顶烈日,蹬车如飞送来几十支赤豆棒冰的是“老板”宗庆后本人时,一种无形的,长久的交易链就结成了。
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榜样的力量,使一支日见扩大的员工队伍从第一天起就形成了一种我国企业中罕见的自觉敬业精神。在这个学历不高、专业训练不足、体质不强、年龄也不轻的群体中,洋溢着的是一切为企业兴旺的牺牲精神。在工作中,唯宗庆后马首是瞻,从钦佩到敬服到崇拜。他们不分你我,不计得失,不论昼夜,唯企业是重。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都知道江南人有进补的习惯。中国人相信人参、甲鱼,还辨析出其中滋阴或壮阳的机理。这些补品拥有逾越千年的神秘,并以昂贵的身价使自己仅仅属于宫廷,属于皇家或富豪。今天却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不过,历史上的进补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而今,由于有了计划生育,有了“只生一个好”的号召,中国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并造就了一代“小皇帝”。
不过,宗庆后最初接触的儿童营养品不是“娃哈哈”,而是“中国花粉口服液”。当时,他的经销部已有了几十名员工,有了食品商店、五金交电商店……一年交十万元利润已不在话下,但这毕竟是小打小闹。
而作为第一代儿童营养品的“中国花粉口服液,在举步之初也并非势如破竹,才想到了学校这一个孩子集中的地方,想到了宗庆后。
本来做推销代理,有利可图又无风险可言,宗庆后可完全坐收利润就行了,但他不满足。当他把花粉口服液的销售市场一打开,使得此公司的生产能力跟不上需求时,他与该公司签了一份建立一条生产线,为花粉口服液代灌装的合同。
上一条灌装线要花二十万元,这是经销部当时的全部固定、流动资金的总值,现在全部拿来搞一个新项目,风险是无疑的。
“正因为这些钱赚得不容易!”他说“就要用在刀口上,况且,有了灌装生产线,就有了自己的后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灌装线上得很顺利,前后只花了三个月时间,待1987年过去,他除超额完成一倍有余的利润(22.2万元)外,还撑起了一份家底,有了一条灌装生产线人的职工队伍。
从1987年12月到1988年5月,生产了180万盒花粉液,产值达270万元。
著名营养学专家于若木对宗庆后十分赞赏,但他并不知道,一个更美好的构想,一个将给中国儿童营养学界引起更大震动的举措,正在宗庆后胸中涌动翻腾。
初战告捷给他带来的不单单是自信,他的思维要超越现实,要走得更远。他的字典里没有“停顿”二字。
宗庆后告诫自己,不要看花粉液销路不错,不要看灌装加工费是“旱涝保收”,把自己的生存发展依附于另一个企业的特定产品上,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冒险!居安思危。他时常向自己提问,你能保证花粉液畅销不衰?你能心安理得地属于从属分支,兴衰由人的地位而不图改变?
花粉液含有的性激素使“小皇帝”断乎不敢冒险了。盛极一时的花粉液开始滑坡。而宗庆后必须走自己的路,他决定生产一种全新的、最具中国特色的、为最广大儿童普遍需要的儿童营养液。
花粉公司面临的是自己拳头产品的僵缩与消失,而宗庆后面临的是断炊的迫在眉睫的现实威胁。企业两手空空了,正好做大动作。没有了加工业务,可以鞭策企业一百多员工同心同德义无反顾,急如星火地去研制新产品。
他给未来儿童营养液的定位是——中、特、准。所谓“中”,就是一定要以中国传统的纯天然植物类食品为原料,彻底摒弃化学合成、添加剂、色素、激素;所谓“特”,以全新的配方进入市场,不搞老少皆宜。儿童就是儿童,目标市场清楚,光是中国的儿童就有四个亿,小产品,大市场;所谓“准”,要对症下药,把开胃,启动孩子的食欲作为首要功能,会吃会消化的孩子,十有八九都健壮。没有学过医学、营养学的企业家宗庆后,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定位,就在成功的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接下来,为了开发一流的产品,他决定寻访一流的专家,采用一流的技术。他来到浙江医科大学,这里有当时我国唯一的医学营养系。系主任朱教授为宗庆后周密而大胆的构想怦然心动。他觉得这本来就是营养学学者应该关注的命题,并决定由自己带领助手为未来的儿童营养液催生。
不久,朱教授把研究成果写在一页纸上,像给病人拟了一张处方。宗庆后把这页纸看得重千斤,他果断地为这一研究成果的转让,付出了五位数的代价。这在1988年,不是一个小数目。宗庆后用经济杠杆,提高了科技成果的价值并证明科技也是生产力。
根据配方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关系到工艺设备、操作。而最关键是人才。只有熟谙中药制作膏、丹、丸、散及汤剂的全部诀窍,观色嗅气都能知根底的人,才能挑起大梁。
他把目光投向了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的百年老店的药厂,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去拜访技师张宏辉。当他得知在偌大的杭州城,竟没有张技师安放一张写字台可以伏案研究药理的寸尺之地,尽管宗庆后自己也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十平米的偏屋里,他决定帮帮朋友,把教育局奖励分给他的三室一厅单元房让给了张宏辉。要对得起宗庆后,对得起这位把自己当珍宝的厂长,对得起那套只有高级工程师才能享用的大套标准房,张宏辉无言无泪,他要舍命陪君子,接受了主持制造原液制造精品的重任。
工艺自然一循古理,但设备就不能再用炭炉、瓦罐、风箱了,毕竟是现代化的大生产。那就需要一位第一流的设备工程师,一位可以统领全局的总工程师。他找到了在医药营养界服务近三十年德高望重的顾馥恩。当顾总看到匆匆建成的原液车间,她确知这样一个规模的工程,从报批到试车投产,至少需要三年。而宗庆后告诉她,建这个车间,他只用了60天。
在创业初期连化了一半的冰棍都舍不得吃的宗庆后,这次要花大本钱。因为产品品牌只能有一个,必须好中求好,打响了就是打响了,它不是衣服,可以随便更换。
都是一些漂亮的名字,但命名中,仿佛暗中有一只手在操纵,什么“素”呀“精”呀“宝”呀“灵”呀,不一而足。宗庆后敛容而坐,不为所动。他觉得这些名称太滥,再多一个,有谁理你?在取名上,他要反一反潮流。
忽然念到一个“娃哈哈”。正襟危坐、讲究仪态的专家们忍俊不禁,哄堂大笑。有讽刺的,有揶揄的,唯独没有赞赏的。宗庆后也笑了,却是因为大喜过望,他建议就用“娃哈哈”。
会场里议论鹊起,有人斥之为俗不可耐。俗?是的。但大众产品,儿童产品,为啥不可以搞通俗点儿?刚才不是连反对者也笑了?笑,就是效果,就是认为这个名称新、奇、特。
娃哈哈,高贵的专家们可能没有注意到,这是首著名的新疆儿歌中的第一句,这是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入选歌曲,也就是说,中国的所有学龄儿童,无人不晓娃哈哈,人人唱过娃哈哈!
再说,娃哈哈,连续三个开口音,其韵母与“妈”、“爸”相同,这就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效果:凡是能叫“爸”、“妈”的婴儿,更不用说已进入幼儿园的幼儿,都会方便地、响亮地喊出:娃哈哈。
再深一层去想,搞儿童营养液干什么?家长们买儿童营养液干什么?还不是为了让天下的娃娃,个个笑哈哈。
用不着再论证了,历史已充分证明,娃哈哈这个商标名称选择的正确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后来,宗庆后去了工商局,郑重地为娃哈哈进行了专用商标注册,而且申请的范围,扩大到了一切可能应用的领域。“大概除了导弹用娃哈哈商标我们没申报,其余全考虑到了。”秘书小何和记者说,这种“预防性措施”,像一重现代盔甲,最大限度地防御娃哈哈被仿冒的威胁。
这几年,我们对名牌商标的价值有了相当的认识,我们大家都知道,“可口可乐”的商标价值为 244.亿美元,“雀巢咖啡”的商标价值是85亿美元。名牌效应,令人目眩。说宗庆后树了“娃哈哈”这个商标,就是发了一笔大财不为过,可贵的是,在商品面世之日,宗庆后就给它买了保险。
说宗庆后是一个平凡的巨人,一点不过誉,且先让我们用数据来记载他的创业史吧:
1994年,在世人的一片惊叹声中,娃哈哈再展辉煌,利税总额达到18000万元。
娃哈哈惊人的发展举世瞩目。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柴松岳建议经济界、理论界、新闻界对娃哈哈这种快速的提升的“现象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宗庆后来不及对自己的发展轨迹作回顾性总结,太快了,这一切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要把“娃哈哈迅速推向市场,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宗庆后每开发一个市场,必亲自坐镇,集中“与力”,集中资金,集中时间,调动当地的广告,报纸,电台,电视,全方位推出娃哈哈,实行“地毯式轰炸。商贾同行常被宗庆后这种集团式攻势压得透不过气来。然后他则往往峰回路转,独出奇兵。用这种战术,使杭州“满城争说娃哈哈”。进军上海,虎口拔牙;空中地面轰炸天津。他知道,一个15秒至30秒的广告,只有在反复7次进入一个人的视野才可能形成记忆。攻打北京敢于把北京日报版面占去一大片,连北京人也会跷起拇指说佩服;智取羊城,一山岂能容二虎,宗庆后偏要虎口夺食,说生意大家都做一做……
1991年底,宗庆后的第二个头部产品娃哈哈果奶入市,市面上果奶品种已经很多,他决定全新的经营销售的策略,来了一个大赠送。在报上登广告,以剪报标证为凭,每券免费赠送一瓶。这种作法,六七十年代美国美孚商行推销“洋油”也这样做过,但在杭州,解放四十几年里,老百姓记不得有这种好事。
十五天报纸总量100万份,宗庆后估计,读广告持券来领赠物的有三分之一即三十万人就很不错。
这次宗庆后失算了。1992年元旦,准备的30万瓶果奶送完了,谁知毫无思想准备的各家商店,在如潮的持赠券者面前乱成一团,赠奶倾刻告罄,数千儿童向隅不满。娃哈哈紧急动员,加班生产果奶,兑现他“有票必有奶”的许诺。
此举花了9万元,其轰动的直接成果,是各省订单蜂拥而至,仅浙江一家公司的订货就是每月1万5千箱,竟购的第1波所获利润,就足以抵消广告费的支出!
一年一度的全国糖酒定货会在成都召开,“娃哈哈”当然要在这里“出人头地”。据说得花300万元广告费,方可稳操胜券。
言出几日,成都闹市街头忽然出现了一支金发碧眼的洋妞组成的留学生“宣传队”,她们以西方人特有的热情与微笑,打着标帜,向一个个拥上来的好奇的市民分发“娃哈哈”宣传品。“洋人给娃哈哈’做广告”,这一蜀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特大新闻不胫而走,“娃哈哈”轻易地登堂入室,进入成都寻常百姓家。
河南郑州,是兵家商家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宗庆后去郑州转了三天,不去找电视台、广告公司。而是独辟蹊径走访了当地的交通和教育部门,他提出,要给郑州市五万名小学生每人赠送一顶有利交通安全的小黄帽!仅仅七天过后,郑州街上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处处闪烁着鲜艳的小黄帽。而宗庆后只花了15万元,就有了5万名“流动广告员”,且这一注重公益的善举得到各传媒的纷纷报道,郑州市场的大门向宗庆后敞开了。
1994年,娃哈哈投入的广告费高达700万元,带来的回报是,娃哈哈席卷中华大地。
1988年至1991年,娃哈哈产品获奖,销势旺盛,中央肯定,宗庆后并没有志得意满,反而面对产量增长60倍,年获利增长100倍的局面火冒三丈,坐立不安。原因是厂房不够,没有场地!要求新建的报告打了快一年了,征地的红线都还没有划出来。而娃哈哈有条件去占领市场,却派不出部队(产品)。要扩大规模,就要造房呀。没有办法,宗庆后激愤了:“如果月球上有地可租,我也去租”!
1991年8月14日,杭州市委在对“娃哈哈”厂做出详细的调查之后,想到了日子很难过的国营杭州罐头食品厂。这家企业由于产品结构、体制和管理上的综合症,连年亏损,欠债累累,已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1991年9月,时任杭州市市长卢文舸拍板决定娃哈哈兼并杭罐厂,让小鱼吃掉大鱼,震惊国内外。宗庆后一拍即合,慷慨陈辞:“我们一定要抓住每一个时机扩张自己,兼并的风险的确很大,但我们从中得到的收益将更大”。“娃哈哈不能接受挑战之时,就是娃哈哈衰老之日。”他立下军令状:“半年内扭亏,让杭罐,重振雄风”。兼并百日,果真扭亏为盈,娃哈哈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一跃而为“重量级”。
若干年后,当宗庆后步入辉煌,看到一些企业家争名份、争级别时,他不解,他蔑视,他直言相告:“我这个企业,我这个人,从来就没有级别,也不要级别。我要的是效益,高效益!”这是一个凡人向传统构架、传统体制发出的有力挑战。
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宗庆后张驰得法,挥酒自如。1993年在首届中国经营大师的评选中,他名列榜首,被人誉为“西湖巨人”。
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集团”桂冠累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93中国经营大师;省、市劳模;杭州市优秀员;荣获浙江省“双好”“双文明企业;“中国名牌最佳品牌奖”;“优质科学技术产品最高荣誉金奖”等称号。
当记者一再追问宗庆后成功的奥秘,他沉吟了一下,还是那句话——“早走一步”。
超前意识,早走一步,统领了他的整个创业生涯。他阶梯式地滚动开发产品,是早走一步;他提前“入关”,抢先“入关”,是早走一步;他认为“船小好调头”只是对外开放的“近海战术”,真正远涉重洋,就得搞航空母舰。他企业下属已形成17个分厂分公司,他的营销网络遍布中国,产品先后进入美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94年出口创汇达500万美元。他向西部进军,开始资本经营,是早走一步。出资4000万元,一举收购四川涪陵糖果厂、罐头厂、酒厂、矿泉水厂,1995年全面接手,一边生产娃哈哈产品,一边开发当地有特色的榨菜等资源,加工后出口。此举引起的关注。
“早走一步”,是宗庆后的经营哲学,它使娃哈哈的战车始终不可阻挡地隆隆向前。
中国卫星每天向全世界传送着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广告:“中国有个娃哈哈……”“娃哈哈”在壮大,在崛起,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