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火狐官网下载安装 发布时间:2025-01-24 15:02:13
日前,五华公布2024年前11个月主要经济指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五华完成工业投资22.05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技改投资7.23亿元,同比增长1874%,增速排名全市第一,提前完成市下达全年技改投资的目标,先进制造业呈现良好增势。
从工业技改数据上,可看出五华制造业的两个特点和趋势:发展韧劲和创新活力。五华正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经济效益不断的提高的智能制造和新型储能产业体系,聚焦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在激发制造业活力、强化产业竞争力、提升新资源引力等方面初显成效。
技术改造是保持制造业生命力的关键密码,也是五华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关键举措。从五华制造到五华智造、从传统产业到新兴起的产业、从蓄力谋划到抢占赛道,五华变的是更突出做优做强制造业,不变的是一以贯之坚持高质量发展。
谈及五华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多数人会先联想到五华作为山区大县、农业大县的标签,而工业相对次之。
不可否认,对照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要求,五华存在制造业堆头小、产业链不完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少、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弱等问题。但五华毫不讳言发展的不足,作为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前哨”,五华始终把发展放在首位。
技术改造是保持制造业旺盛生命力关键的密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助于五华把制造业这份“家当”做得更加厚实。
近两年来,五华把新兴起的产业放在关键位置,项目占比较往年也更为突出,产业项目现代化、高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就包括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型储能两大主导产业。
走进五华县河东工业园一车间,眼前一排排电池浸没在电池舱内冷却液中。南方电网梅州宝湖储能电站是全球首个浸没式液冷储能电站,投入运营一年以来,该项目区域电网调节能力提升显著,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立足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五华结合县域电网布局完善、输变电站遍布、利于接入电网和消纳能力、新能源并网需求大等条件,瞄准新能源产业链上游产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全面布局“一核心三基地”新型储能产业园,加快抢占新型储能产业“黄金赛道”。
善察势者得先机。五华的新型储能产业并不是引来几个大项目就歇歇脚,而是朝着打造完备的产业链方向发展。
在五华雅玛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伴随着“隆隆”设备声,一批批变压器绕线设备不断下线,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流畅高效,实现了高精度、高速度生产。
“2023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按照发展形态趋势,2024年预计达到8000万元。”五华雅玛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魏枢说,公司采购了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制造设备,主要生产光伏、充电桩、车载零部件等新能源产品。
该公司的落户是五华积极布局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的缩影。五华依托“链主”项目,着力推动产业“链条延伸”“链上开花”,加速形成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引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后,我们纵深推进‘储能+电子’模式,重点引进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芯、电线、电缆、变压器等新型能源上下游企业。”五华县园区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双碳”背景下,结合广东正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下一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五华正加快梅蓄二期建设,服务保障华城南网储能等项目落地动工建设,并推进屋顶光伏项目建设。
新兴产业竞相发展,传统产业又如何“老树发新枝”?答案便是技改。这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直接、有效的抓手,也是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加速器。
于外而言,有政策加持。2024年5月,《梅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出台,其中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工作被重点提及部署,并提出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及要素等方面给予支持或优惠。
此外,先前出台的《梅州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若干措施》也设置了“技术改造奖”,对“十四五”期间已纳入省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库而未获得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单个项目最高奖励300万元,极大提高了企业推动技改的积极性。
于内而言,是发展的新趋势。技术改造是制造业永葆青春活力的不二法门,是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只有创新才是企业的出路。”魏枢晒出了一笔账单:企业平均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总营业收入的5%,平均每年新申请的专利不低于5项,目前拥有50多项专利。他表示,公司将继续加大自动化生产线方面的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升级,逐步扩大产能、稳定产量,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靠拢。
自2022年6月投产以来,百岁山(梅州)饮料有限公司向全面建设现代化智能工厂加速迈进。2024年,该公司投入5800万元购置了先进设备,新增一条全自动瓶装水一体化灌装生产线。“设备的持续更新投入,为公司的产值和效益带来了双提升。2024年前10个月的产值突破5.3亿元,纳税金额9000万元。”该公司CEO赵金龙说。
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在传统产业方面,如轻工、纺织、机械等具有就业带动性强、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占有率高等优势。五华认为,对传统产业的“善为”,就是用先进、创新、科学的技术改造它们,这样才可以把制造业“家当”做得更加厚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重点增资2500万元,用于厂房扩建以及智能机械手、自动化切割等设备的投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更好地助力智能化制造企业未来的发展。”梅州市胜工矿山设备有限公司厂长廖汉泉说。
“省市加快技改的有关政策除了要素保障外,还有项目奖励和技改资金贷款贴息等‘真金白银’红利,能有效增强企业推动技改的信心。”五华县科工商务局副局长古永元说,五华用足用好有关政策,大力带领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做好技改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2024年,五华招商引资迎来“小阳春”。其中,梅州招商引资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推介会·五华县智能制造产业专场活动在广州举行,现场签约项目10个,计划投资总额30.1亿元。
深圳市兴华雄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展雄表示,五华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逐渐完备的配套设施,坚定了他回乡投资兴业的信心和决心,公司分别在五华投资精密电子制造项目和五金模具研发、制造、产品生产项目,均采用高新技术和高端设备做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
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代表着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当前五华集中资源要素重点打造的两个主导产业之一。以高质量招商为高水平发展赋能,既意味着五华在招商引资领域不甘落后,更体现了其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的勇于争先。
梅州市神牛摄影器材有限公司是五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代表性企业之一,“我们继续加码,计划再投资1.5亿元签约建设二期项目,预计2025年可建成投产。”该公司CEO温涌君说,自落户以来,五华县委、县政府高度关心支持企业未来的发展,把好的政策和服务送上门,企业未来的发展信心也慢慢变得足。
“我们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招商工作机制,主动靠前企业,向拼服务转变,为公司可以提供全程、高效、便捷的代办帮办服务,实现了由‘企业跑’变‘政府跑’。”五华县招商和客户服务中心党组成员蓝志宏说。
广东荣晟科技有限公司是五华乡亲回乡投资项目。自2023年底投产以来,五华的优质服务助力企业不断跑出发展“加速度”。“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因产能提升导致用工短缺,有关部门马上派人过来现场办公,几天时间便帮我们解决了难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廖启雄说。
位于五华工业园区的广东泰金智能包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档卷烟包装设计、印刷、生产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引进了两条生产线,在水电气、资源配置等需要政府协助解决的事项方面,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企业将争取在市场方面做更大的突破,去年的技改投入预计接近1000万元。”该公司CEO助理李勇说。
据悉,五华印发了《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代办帮办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不断营造亲商、安商、护商的投资创业环境,推动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向好。除积极落实省、市相关扶持政策外,五华还在县级层面补充推出了众多鼓励、优惠政策,从鼓励工业项目入园、标准化厂房承租、培育“四上”企业奖补等方面出台奖励奖补办法方案,真正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
2024年11月27日,“木本源新型蛋白饲料加工与高效转化技术”现场观摩与成果发布会在五华召开。该项目仅用时一年,在五华建设了首个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种植示范基地、首个国家“十四五”高效转化项目,即年产10万吨木本源蛋白饲料加工厂。
这是五华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的一大举措,也是该县立足生态优势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生动实践。
“五华作为山区大县,丘陵山地资源丰富,特别适合种植木本植物。加上当地深入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项目落地五华具有多重优势。”该项目组组长、贵州大学教授杨富裕说,项目对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均有实践意义,同时对养殖业、畜牧业的降本增效也很有利,是践行“两山”理论的优质产业。
自五华被列为广东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以来,该县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托管作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推动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如今,五华从育秧、旋耕到插秧,水稻种植过程实现农业专业托管,以往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的景象,变成了现代化的机械耕作图。
在规模化种养的基础上,五华打造了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营销”,打造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加大研发力度,辐射带动周边丝苗米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4年以来,五华2023年(省级)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2024年晚造)示范基地、2023年甘薯产量提升行动项目——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2024年(晚造)大豆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均迎来测产验收,水稻亩产614.9公斤超出高产创建目标、甘薯示范片产量对比常规种植地块增产10%以上、干大豆亩产200公斤以上,均实现高产创建目标。
此外,五华加强与省农科院的合作联系。双方合作以来,该院各所30多批专家团队先后到五华开展科技需求、经营管理、投资策划、决策咨询、高端智库、典型镇村、示范基地、科技培训等工作,引进水稻、玉米、蔬菜等品种56个。立足镇村科技需求,以农科之力赋能五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华把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一产“接二连三”,使五华加快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